close
假日孩子如果自行早起,
必須開啟靜音勿擾模式,
不然媽媽可能隨時會火山爆發,
最好別來吵媽媽,愛怎麼玩隨便你們玩。
我忍不住好奇,
究竟是什麼理由讓人願意早起,
早起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而且願意早起的這個人,還是三個孩子的媽!!!
實在太令我感到驚訝,
便開啟節目聽下去了。
節目的一開始,聊到了日本人的生活哲學#IKIGAI,
IKIGAI是日本人用來描述生存意義跟喜悅的詞彙,
「iki」代表著「生命、生活」;
「gai 」則用來形容「價值」或「意義」,
結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找到生活的價值與意義。
不只是生活幸福,
而是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人,
有心愛的老公和孩子在身邊,
但也必須說,
我覺得自己還沒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偶爾也會有價值感低落的時刻。
在公司的體制下,每天被數字追著跑,
被數字綁架,明知道結果是中立的,
不免還是會把自己的價值跟業績劃上等號。
聽到三寶媽在節目中分享,
她一開始其實也是一名上班族,
在所謂的「幸福企業」上班,
福利好,薪資高,
收入最好的時候,甚至月收入百萬,
但那段時間卻也是她人生最低潮的時期,
「幸福企業」並沒有帶給她幸福,
每天早起上班,都有一種被靈魂背叛的感覺,
身心靈陷入極大的痛苦。
所以她毅然決然辭去人人稱羨的工作,
決定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找到讓自己願意早起的理由。
聽起來很「心靈雞湯」的分享,
卻帶給我不同方向的思考。
「你渴望過著什麼樣的人生?」
「你真心想要擁有什麼樣的生活品質?」
以終為始的思考,
先想想最後想要達成的目標和方向,
才能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人生該如何過?
尤其是當媽媽的角色和職涯發展衝突時,
不該只是二選一的選項,
而是盡可能創造出更多不同的選項。
在翻譯《#媽媽不只是媽媽》這本書時,
曾被書中的一段話深深打動:
成為母親之後,和孩子在一起時,
「我」並不是真的「我」;
但孩子不在身邊時,「我」也不是完整的「我」。
身為母親的我們,總會像這樣在內心反覆糾結著,
在過程中跌跌撞撞,才終究學會過自己的人生。
母職的角色有時會讓人覺得失去自我,
卻也是重新找回自我的開始。
前陣子和編輯好友聊天時,
她為這段話下了新的註解,
她告訴我,現在的她覺得和孩子在一起的「我」,
也是真正的「我」,她很喜歡這樣的自己。
我聽了甚是感動,
很多時候,母親的選擇,
並不是為了孩子「犧牲」,
而是我們自己也「想要」這麼做。
想要好好陪伴孩子,
想要好好體驗生活,
想要靜靜地守護著心愛的家人,
而不是在職場上拼搏,闖出名號來。
只是剛剛好因為是「媽媽」,
這些「選擇」被放大解讀成「犧牲」,
但回過頭來,其實要看作出選擇的當下,
我們是抱著怎樣的心境?
是甘之如飴?還是迫於無奈?
不管怎樣,都要記得,
犧牲並不會為孩子帶來幸福,
而是要優先選擇讓自己幸福。
不浮沉,才能踏上幸福的旅程





和你一樣,也和你不一樣。你的一樣,讓我看見身為母親的共鳴,你的不一樣,讓我看見不同母親的另一面。一樣的處境和難題,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身為媽媽的我們,在育兒的這條路上,其實我們都一樣。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