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65的第一篇日記中
我有粗略簡單提到了RIE教養原則
有忠實樁腳讀者來信表示
他想要更了解關於RIE教養理念
以及該如何實際運用在生活當中
(謎之聲:先承認樁腳讀者就是你老公再說~)
啊~可惡~被識破了>//<
沒錯!有書籍閱讀障礙的老公
à(講好一聽點是閱讀障礙 說穿了其實就是懶惰咩= =)
希望我能變身成自動讀書機
分享更多關於RIE教養觀念的懶人包給他
原因是因為蜜蜜昨晚又因為洗澡事件
再度進入異次元空間
說也奇怪 蜜蜜最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經常頻頻受到異次元空間的感召
老公好說歹說怎麼哄都哄不聽
洗完澡後哭鬧著不願意穿上衣服
正當老公要放大絕施展「轉移注意力」哄騙招數時
我馬上神經拉警報 大喊:讓開!讓專業的來! 立刻上場補位救援
(好啦 這邊大家知道是誇飾法就好喔~~)
(如果真的這麼喊我才是真的有病= =)
我請老公先帶僑仔回房間喝奶哄睡
只剩我和光著身子不願意穿衣服的蜜蜜留在客廳
蜜蜜仍舊不停歇斯底里地哭泣 哭著要我抱抱
以前的我
為了奉行那個根本不適合我的
「哭哭沒有抱抱 不哭哭才抱抱」的教養原則
會跟跳針的CD播放機一樣
不斷地Repeat重複播放著:
「哭哭沒有抱抱 不哭哭才抱抱」
或是
「不要哭哭 用說的」
蜜蜜是個很堅持原則的孩子
但遇到比她還要固執的媽咪 她也實在沒輒
所以之前往往都是到最後哭到累了
看到她沒哭了 我才立刻抓緊空隙去抱抱她
而且Timing還要恰到好處
有時候動作太慢 她休息喘口氣完又接著馬上大哭>//<
就會懊惱自己動作太慢
一種想抱卻又不能抱的衝動在腦海裡流竄著
每一種教養原則 適合不同的父母
但當奉行這種教養原則 會讓你和孩子都痛苦時
就代表著該重新檢視這個教養原則是否適合你自己?
而「哭哭沒有抱抱 不哭哭才抱抱」的教養原則
很明顯地 不適合我這個很愛抱孩子的媽媽
(沒辦法~~我就是一個很愛黏孩子的媽>///<)
在新舊時代交替 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
總是有很多人 很多長輩 很多專家
還有很多已經當了爸媽的熱心好友
甚至是其他路人甲乙丙丁
買菜時在市場遇到的阿桑
他們都會出於「善意」 給予一些建議
希望在教養的路上 能帶給我們一些幫助
我盡量把他們的這些建議 解讀為「善意」
因為如果我不這麼想
我想我可能會對他們充滿「敵意」XD
「孩子就是要打要罵~不然會寵壞掉啦!」
「尊重?我看是放縱吧!孩子會騎到你頭上的」
「哪有媽媽像你這麼狠心的,她要就給她啊!」
「讓他哭成這樣,他會不會有心理創傷?」
這些話語變換成任何句型後
是否都覺得油然在耳 相當耳熟能詳?
請容我在這裡按下停止鍵 說聲STOP~
不得不說 我也(曾)被這些話語重重擊倒過
反覆思索檢討著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好了?
是不是這麼做真的錯了?
再厲害的專家 他們都不認識你的孩子
再有經驗的長輩 他們都不是你孩子的父母
我會瘋狂愛上RIE教育理念的原因之一就是
他是回歸到「人本」的原則
相信剛出生的嬰兒 是一個獨特且完整的人
所謂的RIE教養法就是
嬰兒教養者資源,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tors
這是一種尊重孩子的教養法則
由育兒專家兼幼教先驅瑪德.葛柏(Magda Gerber)所創。
其實我才閱讀了關於三本RIE相關書籍
就瘋狂地愛上他 並立志這一生要奉行推廣RIE教育理念
要說這邊不是誇飾法 是認真的喔!
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 推廣RIE教育理念的原因
是因為我認為每一個孩子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這麼被對待
用一句話來說明RIE教養法的真諦
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覺察」。
透過正念 覺察的方式
不僅覺察孩子的觀點 覺察孩子的感受
同時也覺察自己處在那個當下的感受
「覺察當下」也是自我照顧的第一步
惟有當我們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負面情緒
注意到自己是否身心處於疲憊狀態
適當地調節自己的身心靈和情緒狀態後
孩子才能在身心健康的環境下長大
正如同先前的文章所提過的
有時候真正令我們心煩的並不只是孩子的哭聲
心煩的背後可能還蘊含著很多的因素
心情好的時候 孩子不管做什麼都覺得好可愛
心情不好的時候 孩子不管做什麼都覺得好欠揍
場景跳回洗完澡之後
不肯穿衣服進入異次元空間的蜜蜜
要如何運用RIE教養法
來覺察孩子的觀點 覺察孩子的感受呢?
其實說穿了就是「同理心」
我試想著:「如果我很難過很傷心 我希望我的母親怎麼對待我呢?」
如果我已經哭到崩潰非常沮喪難過時
我媽還對我說:「哭哭沒有抱抱 不哭哭才有抱抱」或是「不要哭 用說的」
我可能會忍不住想毆飛她
(媽咪~對不起 這裡是為了文章效果的誇飾法唷!)
(我最愛妳了怎麼可能毆飛妳呢~啾咪)
於是 我坐在不斷哭泣的蜜蜜旁邊
抱著光著身子的她跟她聊天
所謂的聊天 其實是自言自語和說教的成分居多
身為處女座的我別的不會 碎碎念的功力倒是一流XD
坦白說 一開始我也摸不著頭緒
到底要怎麼跟一個進入異次元空間的人溝通?
有的時候孩子的哭聲 很容易讓父母的理智線全面斷線
但RIE裡面的其中一項理念就是: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心胸開放地接受並認同這些情緒。
整個過程中 我試著理解感受她的情緒
然後也很誠實地告訴她 我現在也有情緒
因為她哭泣的關係 說實話我也的確很心煩按耐不住性子
接著不斷地試著替她說出她的情緒
一直到我說出了:
「我知道你很難過很傷心,我完全可以體會妳的難過,
我想問妳,妳是因為我沒有讓妳自己洗澡,
所以妳感到很生氣很難過對嗎?」
在這邊要先暫停喊卡一下
大家有注意到 對話中我盡量用字遣詞都是採用「妳」和「我」嗎?
這也是RIE教養溝通原則裡面提到的
要和孩子用完整的語句 正確的詞彙直接誠摯地溝通
以真誠的聲音說話 放慢速度慢慢地說
盡量避免使用「媽媽」知道「蜜蜜」很難過
這樣間接式語句的溝通方式
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正在學習語言和情緒表達
用完整適當的句子 能讓他們學習練習如何更有效的表達自我
蜜蜜聽到我說完這句話後
表情好像瞬間雷劈到一樣
覺得自己終、於、被、理、解、了!!!!(灑花)
才慢慢地從異次元空間的世界回到現實生活
但又覺得自己很委屈想一想又扁嘴開始哭了起來
我接著繼續跟她聊天
跟她說明為什麼我剛剛沒有讓她自己洗澡的原因
也為我剛剛急著完成洗澡這項育兒任務
過程中有急躁的行為表現 坦然地跟她道歉
她的情緒才逐漸地恢復穩定下來
回到正常的情緒狀態 自己開心的穿衣服 穿褲子
當她吹完頭髮 刷完牙 完成ㄧ切事務性工作
開開心心地回到房間準備睡覺時
老公看到蜜蜜開心的樣子
覺得相當神奇驚訝不已
因為整個過程大概只花了10分鐘左右
根據過往的經驗法則
加上隨著孩子年紀增長 哭哭的體力也增加
(你知道的 越大體力越好哭的時間越久~)
以往都要哭個40~50分鐘才會累到斷電放棄
而且就算不哭了 臉也都還是會很臭
心不甘情不願的回房間睡覺
但今天居然只花了10分鐘不到的時間
重點是他在房間內沒有聽到跳針的關鍵播放語句「哭哭沒有抱抱 不哭哭才有抱抱」
然後蜜蜜還是自己心情很好的走進房間
很好奇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也因此才會有這篇文章的誕生
(因為我賣關子跟他說 欲知詳情 請收看明天的網誌XD)
在這裡要推薦對RIE教養有興趣的爸媽
可以去找以下這兩本書來看:
相信孩子的能力,從獨玩到自信成長:
不打罵也不寵壞,瑪德葛柏教養法的第一堂課
如果你跟我老公一樣
也是屬於有書籍閱讀障礙的人
那就請定期收看我的網誌
我會不定期分享關於實踐RIE的具體案例和心得
(這是一個業配文的概念嗎?XD)
不過還是要再次重申一點:
每一種教養理念 適合不同的父母
我不是專家 也不認識你的孩子
(好吧~~有些是我孩子的朋友 我可能認識XD)
重要的不是去學習哪一種教養理念
無論是哪種育兒方法都是一種方法
重要的是:先了解認識你自己
認識孩子之前 我們要做的是先認識我們自己
愛孩子之前 我們要做的是先愛我們自己
我常說
有了孩子之後 我才重新認識自己
原來 我可以這麼有耐性
原來 我這可以這麼沒耐性
但無論是有耐性的我也好 沒耐性的我也好
孩子卻全心全意愛著這樣不完美的我
被罵了 被兇了 還依然要找媽媽討抱抱
天底下 還有比這更全然純粹的愛嗎?
不要羨慕或覺得我好棒棒
我也沒有任何要炫耀自己好棒棒的意思
(雖然我真的很棒啦~~再度毆飛自己XD)
其實我也一樣
曾對身為母親這個身分感到焦慮 挫折 沮喪過
望著不停崩潰哭泣的孩子 我也曾束手無策過
即便是我現在可以看似輕而易舉寫出這些文字
那也都是歷經一番不為人知的痛苦期後
才能寫下這些心路歷程
會想寫下這些文字
也是想時時刻刻不斷地提醒自己
在威權教育體制下長大的我們
有的時候不經意就會複製過往的經驗和模式
一股腦地套用在孩子們身上
覺得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很丟臉
覺得孩子不配合不聽話自己會很沒面子
於是就會希望快速「立竿見影」達到效果
無論是拿出手機或玩具來哄騙孩子不哭不鬧
或是擺出父母的高姿態打罵威脅孩子
這些方式或許都能夠立刻有效快速的發揮成果
但可能帶來的後座力影響會更大
其實有的時候也不見得每次都能夠有效
(好吧~因為我無計可施時也都曾這麼做過 不見得每次都有效= =)
而且在過程中 其實自己也會覺得很痛苦
甚至會對此懊惱不已
那就意謂著 這個方法不適合自己
我尋尋覓覓 不斷翻閱各種教養手冊書籍
直到遇見了RIE教養法
才看到了另一種教養的可能性
也仍舊不斷地嘗試在繼續學習當中
跟著孩子一起學習
從一次又一次失敗跌倒的經驗成長
生孩子容易 教養難
教養跟修行一樣 是一輩子的課題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會當父母
都是當了父母之後 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父母
慶幸的是
教養這條路上你我並不孤單
更重要的是
還會有一個會每天在FB洗版的碎碎念處女座媽咪陪伴著你喔~XD
我們都不完美
卻是最美
因為愛 讓我們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