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歲六個月的僑仔,自從從爬行類動物進化成兩腳獸之後,就開始展現他對這個世界驚人的好奇心與探索力,爬高爬低是必備基本盤,常常一不小心就摔個鼻青臉腫。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跌倒受傷是在所難免的事,雖然有時候看到他東一塊瘀青、西一塊傷痕時,還是會忍不住心疼。但相較之下,更令我頭痛傷腦筋的是,這小傢伙越來越有主見,情緒起伏也越來越大,開始進入了「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的不要不要階段,一有不順心如意的事,就會上演「這不是肯德基」躺在地板上瘋狂哭泣的橋段,還有跟姐姐搶玩具的時候,也會很強勢霸道地硬是要搶過去,搶輸了發起脾氣來還會動手打人、咬人、推人。

 

孩子為什麼愛打人?

 

一開始,我和老公對於僑仔這樣生氣時就會亂打人的舉動,其實相當擔憂緊張。可能是因為姐姐在這個年紀時,並沒有出現這樣「愛打人」的行為,所以會覺得是不是因為男生特別好動的關係,才會導致他會有這種現象出現,甚至還有點擔心他是不是有「暴力傾向」?深怕長大後哪天會演變成社會新聞事件。

 

當父母兩個人都是處女座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多多慮」(攤手)。不過,身為處女座爸媽的我們,也秉持著凡事追根究柢的精神,上網爬文研究做了很多功課,才發現其實這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很正常的現象。一歲多的孩子,他們在語言和情感的表達上還無法很完整,再加上這個年紀正在發展手部動作,所以一有情緒很容易就會出現「打人」的舉動。

 

不過,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並不會無緣無故地亂發脾氣動手打人,如果他動手打人,一定事出必有因。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說清楚、講明白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和舉動?所以更需要我們的協助,容許他們情緒爆發時的反應,幫助他們採用適當的方式釋放處理情緒。

 

要先聲明一下,試著了解這些原因並不代表就是放縱孩子,或是去「合理化」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替孩子找理由或藉口。而是當孩子因為一時情緒上來,出現打人、踢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舉動時,讓我們能夠比較坦然地切換角度,試著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看這時候的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舉動?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協助?而不是一昧地就幫孩子貼上「脾氣差」、「愛打人」的壞標籤,或是急著訓斥告誡他們不可以這麼做。

 

「你怎麼可以亂打人呢?」

「你怎麼脾氣這麼差呢?」

「你再這樣我就不理你了喔!」

「你看姐姐也都沒有亂發脾氣,你怎麼可以這樣呢?」

 

 

不得不說,當有時被孩子「挑戰」身為父母的權威時,我也曾好幾次脫口說出類似像這樣的NG情緒性語句。這樣說很容易,但說完之後呢?實際上卻於事無補,反而可能還會破壞親子關係或手足關係。「你看姐姐也都沒有這樣亂發脾氣,你怎麼可以這樣呢?」這句真的是大NG。

 

更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想要用「以暴制暴」動手打他作為處罰的一種方式,以為讓他也感受一下被人家打的感覺是什麼?他就不會再動手打人。然而,這種體驗式教學並不適合用在這裡,孩子並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甚至也會模仿大人打人的行為,覺得打人並沒有什麼不對,心裡頭可能還會想:「你看,爸媽不也是生氣時就動手打我嗎?」(寫這段話時,不知為何特別想TAG標註一下老公XD)

 

 

那麼,面對孩子發脾氣時的打人行徑,該如何處理呢?

事實上,現階段的我,也還在摸索適當的處理方式。我試過當孩子一舉起手準備作勢要打人時,就立刻緊握住孩子打人的手,以堅定的口吻訓斥他:「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但結果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一陣暴哭,然後情緒更加崩潰失控。

 

也試過暫時隔離罰坐+苦口婆心的道德勸說方式,結果這小子一邊罰坐還一邊玩玩具,絲毫沒有想聽他娘訓話的意思=.=

 

還特別去買了情緒管理繪本,但念了好幾次之後,一樣似乎有聽沒有懂,心情好的時候,會很開心地點頭配合;可是一旦發起飆來,就完全忘記繪本故事講過什麼,小手一樣會在空中揮舞個不停。

 

嘗試過各種方式後,後來決定採取和平共處的戰略模式。(坦白說,其實是呈現一種放棄狀態ORZ) 但就像專家所說的,對寶寶來說,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所以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而父母們所要做的,就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讓孩子在這些攻擊行為中避免受到傷害。

 

 

所以後來幾次當僑仔又陷入情緒崩潰時,甚至又會想要作勢揮舞小手動手打人,我會刻意「忽視」他這樣的行為,不給予過多的反應和關注、也不予以訓斥和批判。這裡所謂的不給予過多的反應和關注,並不是所謂的「冷處理」或是「不管教,而是會讓自己先靜下心來不急著馬上「處理」孩子打人的行為,試著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同時,也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學會去試著理解你的感受。

 

「我明白現在你很生氣,所以想要動手打人。」

「但你打我我會很痛,而我不會讓你打我。」

「如果你真的很生氣想要發洩情緒,你可以盡情地大聲哭泣。」

 

當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我們所能做的,其實就僅僅是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宣洩釋放掉這些負面情緒,只要宣洩情緒的方式是安全無虞且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就都可以是被允許接納的。父母在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只要靜靜地專注陪在他們身邊,不帶任何批判和論斷。

 

不過也必須說,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面對瘋狂歇斯底里崩潰哭泣的小人兒時,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就會被挑起。一股無名火也會跟著上來:「阿你是哭夠了沒?」、「阿你是鬧夠了沒?」

 

 

但當明白了讓孩子們可以完整釋放他們的情緒,其實反而是對他們更有幫助,也就自然而然比較能夠提升對孩子在情緒爆炸時的容忍度。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是需要合理的方式去宣洩情感。在這過程當中,我也同樣學著練習察覺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再像過去是只是壓抑著自己滿腔的怒火,逼自己不可以動火生氣

 

 

心理學大師羅傑斯曾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理解和接納,永遠在「解決方法」或「教導」之前。這份理解與接納,不只是給孩子,也一樣是給自己的。理解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也可以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唯有我們也接納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好好地去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其實,孩子看似失控脫序的行為,有時候背後也隱藏著他們心中的不滿、恐懼和不安情緒,這是他們的一種求救訊號。需要當父母的我們,更有耐心地去用心聆聽感受同理他們的感受、尊重理解他們的需求,並且為孩子們設下適當的規範限制。

 

 

事實上,「孩子愛打人」的行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然後只是一昧地斥責、怒吼,甚至覺得孩子這麼做就表示自己「教育失敗」或是「管教無方」,這些不必要的自責愧疚感,反而會讓我們無法看清楚孩子情緒背後的真相。

 

 

我和老公後來也認真反省檢討過,相較於姐姐,僑仔之所以會比較容易出現這樣的「攻擊性行為」,可能是因為只有當他出現這樣的「暴力行為」時,我們才會給予比較多的「關注」。因為當僑仔出生後,我們一直很擔心在意蜜蜜會覺得自己失寵,因此比較多的著墨在於關心注意姊姊的感受。我們很「成功」地讓姊姊知道自己的地位,並沒有因為弟弟出生而動搖,後來,姐姐也學會懂得疼愛照顧弟弟。但當天秤上的愛稍稍失了衡,卻反而忽略了其實僑仔也會「爭寵」,也需要我們的「正向」鼓勵關注,而不是讓他覺得只有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才會被爸媽看見。

 

 

「手心手背都是肉」,每個孩子其實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有了兩個孩子之後才更能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諦。但坦白說,小時候我也常常會覺得父母偏心弟弟,跟媽媽抱怨後,當時我媽老是會跟我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是你或弟弟,爸媽都是一樣的愛。直到長大後,才真的體會到父母的難為之處啊~~~XD

 

 

不過也因為察覺正視到這個問題,了解到孩子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和感受,也讓我們開始試著慢慢調整自己,多給予孩子擁抱和鼓勵,僑仔的情緒也似乎變得比較穩定些,雖然偶爾還是會失控暴走,有時候發起脾氣來還是會不自覺想要揮舞雙手,但當他生氣時舉起手作勢要打人時,居然也會自己突然停下來像是在思考什麼,然後慢慢放下手接著繼續放聲大哭XD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其實也是在學著接納理解轉化自己的情緒,甚至有時候他們也不是很明白自己為什麼這麼生氣?為什麼會這麼難過?而當父母的我們,就是需要以無條件的愛去接納包容孩子們的負面情緒,也試著幫助孩子們理解認識自己的情緒,陪著他們反覆練習,一起找到情緒的出口。

 

 

有時候,真的會覺得在成為母親之後,在有了孩子之後,就像是踏上了一條無止盡的學習之路。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自己也不斷地在跟著成長進步。只能說當父母這門學分真的不好修,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課程要學習,但仍秉持著無比感恩的心,謝謝孩子來到我們的生命中,讓我們看見自己,也謝謝我們自己,願意做出有別與過往不同的改變,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heart

 

 

(PS:圖為小人拿刀叉,爸媽有在看喔~~)

泰好玩之旅_171122_0095.jpg

arrow
arrow

    和你一樣都是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