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送孩子走進幼稚園,
望著孩子哭得歇斯底里、滿是淚水的小小臉龐,
哭喊著:「媽咪不要去上班,留下來陪我!」
一字一句戳進妳的心,整個糾結在一起,
「媽咪會早一點來接妳,打勾勾約好了,吃完三個碗碗後就會來接妳!」
妳摸摸孩子的頭,故作堅強勇敢地和孩子道別。
但轉身離開後,妳再也止不住堅強,
臉上大珠小珠的淚水狂奔直下。
原來,有分離焦慮的,不只是孩子,
比起孩子,分離焦慮症更嚴重的人,是妳。
雖知道適應期這些都是必經過程,
也明白「應該」不要十八相送,
「應該」要放下擔心,
「應該」要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去飛,
但這些「應該」都是停留在頭腦知道而已,
那顆牽腸掛肚的心,卻怎麼放也放不下…
很多人安慰妳:「放心!哭個幾個禮拜就沒事了」
「唉唷!孩子都馬這樣,妳離開他就不哭了啊!」
但也有些人提出擔心質疑:「孩子還那麼小,讓他哭成這樣會不會有心理創傷陰影?」、「為什麼這麼小就送幼稚園不自己帶?」
甚至有些人會給意見,建議妳應該不要陪讀,覺得陪讀會拉長孩子的適應時間。
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出發點其實都是在乎和關心。
也許話語不那麼中聽,也許意見跟妳相左,
但妳心裡清楚知道明白,為什麼自己會做這個決定?
不再只是人云亦云,也不再抗拒自責,
妳有的只是心疼不捨,不捨每次分離時落下的淚水。
有人說孩子是假哭,只是用手段想綁住媽媽,
但妳更相信的,是每一次的分離,對孩子來說都是世界被摧毀掉般的崩壞,
那些分離的淚水,都是真槍實彈百分百。
妳能做的,就是在每次的分離時,好好的道別;
在每次和孩子在一起時,好好的擁抱,活在每一個當下。
妳閉上眼睛,重新找回初衷,
放手讓孩子成長的過程,自己也跟著在一步一步學習成長,
覺察到自己的擔心,其實出自於焦慮和恐懼,
妳允許自己焦慮,允許自己恐懼,
不批判自己的十八相送,不嘲笑自己其實比孩子還要更黏,
於是,妳笑了,
當允許和接納自己的同時,也允許了孩子的負面情緒,
才能將這些分離的焦慮,轉化成祝福和信任。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
每一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他們能順利成長茁壯。
妳也曾經徬徨過,尋覓幼稚園的過程中,也曾做過許多功課,
蒙特利梭?華德福?全美語?半美語?
到底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教育?
其實,只要孩子身邊能有成熟、快樂的大人,就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提供「乳」,照顧了孩子的生理成長,
能讓孩子在心靈、心情、心智上充份發展的,是父母提供了「蜜」。
而快樂的父母,將同時提供孩子乳與蜜。
快樂不是一種運氣,而是一種能力與力量。
透過覺察、透過視野開展、透過實踐,於是成為一個真正快樂的父母。
蒙特利梭也好,華德福也好,全美語也好,半美語也好,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老師其實是父母。
我知道妳還是會分離焦慮,我知道妳還是會哭哭啼啼,
愛哭的媽咪,也會陪著妳一起哭一起笑,
哭哭又笑笑,笑笑又哭哭,
但這些真實上演的十八相送人生,
也會是之後我們之間共同的甜美回憶片段~
孩子,謝謝妳陪著我長大(誤)